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、腐蚀性(pH 值通常 11-13,呈强碱性),泄漏后会腐蚀设备、灼伤人体皮肤黏膜,若与酸类物质(如盐酸、硫酸)接触还会产生有毒氯气(Cl₂),因此需遵循 “先控源、再防护、后处理" 的原则,分步骤科学处置,避免风险扩大。以下是完整的应急处理流程,涵盖前期响应、现场处置、后续处理及注意事项:
泄漏发生后,首要任务是切断泄漏源、划定危险区域、通知相关人员,防止泄漏量增加或无关人员误入:
立即停止进料 / 出料
划定警戒区域,设置警示标识
启动应急通讯,通知相关人员
所有进入警戒区的处置人员,需穿戴符合《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》的装备,具体要求如下:
注意:穿戴后需检查装备完整性(如手套有无破损、面罩密封是否良好),严禁穿戴化纤衣物(次氯酸钠会氧化化纤,可能引发燃烧)。
优先 “带压堵漏":若泄漏点为管道法兰或阀门,可使用耐酸碱堵漏胶棒(如环氧树脂基堵漏胶)直接封堵,或用 “不锈钢卡箍 + 耐腐垫片" 压紧泄漏处;
若无法带压堵漏,需先排空泄漏管道内的次氯酸钠(通过排污阀排至中和池),再更换损坏的密封件(如法兰垫片需用耐碱橡胶垫,禁止用石棉垫);
泄漏液处理:用干沙土或吸附棉(耐酸碱型) 覆盖泄漏区域,吸收残液(禁止用清水直接冲洗,避免次氯酸钠扩散污染),吸收后的沙土 / 吸附棉需装入耐腐蚀密封桶,标记 “危险废物" 待后续处理。
第一步 “筑堤拦截":用沙袋在泄漏区周围筑高 30-50cm 的围堰,防止泄漏液扩散至雨水井、下水道或土壤(若泄漏液已流向水体,需立即在下游设置吸附坝,投放耐酸碱吸附棉);
第二步 “中和处理":待泄漏量稳定后,向围堰内缓慢加入稀盐酸(10%-20% 浓度)或柠檬酸溶液,边加边用 pH 试纸检测,将 pH 值调节至 7-8(次氯酸钠呈强碱性,中和后可降低腐蚀性),注意避免剧烈反应(需缓慢滴加,防止溅出);
第三步 “残液清理":中和后的液体用耐腐泵抽至专用废水处理池(禁止直接排放,需符合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GB 8978-1996),残留的固体杂质(如中和生成的盐类)用耐腐蚀铲子收集,装入密封桶标记为 “危险废物"。
立即启动区域通风系统(如轴流风机,风向需吹向无人区域),降低空气中氯气浓度;
人员需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(SCBA) (普通滤毒盒无法防护高浓度氯气),禁止仅用防毒面罩;
若氯气浓度较高(检测仪显示>1mg/m³),需组织下风向人员紧急疏散,疏散距离≥50 米,并联系消防部门使用 “雾状水" 稀释氯气(雾状水可降低氯气扩散速度,禁止用柱状水直射,避免次氯酸钠飞溅)。
若处置过程中出现人员接触泄漏液或吸入氯气,需立即按以下步骤急救,同时送医:
皮肤接触: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,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≥15 分钟(若为面部皮肤,需撑开眼睑冲洗眼睛),冲洗后涂抹弱酸性中和剂(如 3% 硼酸溶液),禁止揉搓皮肤;
眼睛接触:立即翻开上下眼睑,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持续冲洗≥20 分钟,冲洗时头部偏向一侧,避免冲洗液流入未受伤眼睛,冲洗后立即佩戴护目镜,送医检查角膜损伤情况;
吸入氯气:立即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处,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,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,需给予吸氧(禁止口对口人工呼吸,避免救援人员吸入氯气),若出现呼吸停止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送医。
送医提示:需告知医生 “患者接触次氯酸钠(浓度),或吸入氯气",便于医生针对性使用解毒剂(如吸入氯气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缓解呼吸道损伤)。
泄漏设备检修与评估
危险废物处置
事故溯源与改进
禁止用清水直接冲洗泄漏液(会导致次氯酸钠扩散,增加污染范围);
禁止将泄漏液与酸类物质(如盐酸、硫酸) 混合(会反应生成剧毒氯气,危及人员安全);
禁止无防护人员进入警戒区(即使泄漏量小,次氯酸钠的强腐蚀性也可能造成皮肤灼伤);
禁止在泄漏区使用非防爆电器(如普通手电筒、手机),若环境中氯气浓度较高,需防止电火花引发氯气爆炸(氯气与空气混合浓度达 10%-25% 时遇火源会爆炸)。
综上,次氯酸钠储罐泄漏的应急处理需 “快速控源、科学防护、分级处置",既要避免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,也要通过后续改进预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