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分类

Products

技术文章/ ARTICLE

我的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次氯酸钠储罐发生泄漏时的应急处理流程

次氯酸钠储罐发生泄漏时的应急处理流程

更新时间:2025-08-26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9
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、腐蚀性(pH 值通常 11-13,呈强碱性),泄漏后会腐蚀设备、灼伤人体皮肤黏膜,若与酸类物质(如盐酸、硫酸)接触还会产生有毒氯气(Cl₂),因此需遵循 “先控源、再防护、后处理" 的原则,分步骤科学处置,避免风险扩大。以下是完整的应急处理流程,涵盖前期响应、现场处置、后续处理及注意事项:

一、泄漏初期响应(10 分钟内关键动作):控源 + 预警

泄漏发生后,首要任务是切断泄漏源、划定危险区域、通知相关人员,防止泄漏量增加或无关人员误入:


  1. 立即停止进料 / 出料
    • 关闭储罐的进料阀门(上游次氯酸钠输送泵)和出料阀门,切断储罐与外部管道的连接,避免持续进料导致泄漏量增大;

    • 若泄漏点在储罐本体(如罐壁裂缝、人孔密封失效),且储罐内仍有大量物料,需启动应急转移流程:打开储罐底部应急出料阀,将剩余次氯酸钠转移至备用耐腐储罐(材质需为 PE/FRP,禁止用碳钢罐),转移过程中需专人监控泄漏点,防止转移时泄漏加剧。

  2. 划定警戒区域,设置警示标识
    • 根据泄漏量划定危险区:小泄漏(≤50L)警戒半径≥10 米,大泄漏(>50L)或伴随氯气挥发(有刺激性气味)时,警戒半径≥30 米;

    • 在警戒区周围设置 “腐蚀性物质泄漏,禁止入内" 警示标识,安排专人值守,禁止无关人员、车辆进入(尤其是避免火源,次氯酸钠虽不易燃,但强氧化性可能引燃有机物)。

  3. 启动应急通讯,通知相关人员
    • 立即报告现场负责人、安全管理部门及环保部门(若泄漏可能污染土壤 / 水体);

    • 若泄漏量较大或出现人员受伤,需同步(医疗救援)、119(消防支援,需说明 “强腐蚀性液体泄漏,非火灾"),并准备好泄漏物质信息(次氯酸钠浓度、预估泄漏量)供救援人员参考。

二、现场处置(核心:个人防护→泄漏控制→污染物处理)

1. 个人防护:必须穿戴 “防腐蚀 + 防中毒" 装备(严禁无防护操作)

所有进入警戒区的处置人员,需穿戴符合《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》的装备,具体要求如下:


防护部位装备要求核心作用
头部 / 面部防化面罩(覆盖全脸,配防碱性化学滤毒盒)+ 护目镜(防雾型,贴合面部)防止泄漏液飞溅灼伤面部,或氯气刺激呼吸道
躯干全身式耐酸碱防化服(材质为氯丁橡胶或 PVC,接缝处需密封)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次氯酸钠,防止化学灼伤
手部双层手套(内层丁腈手套,外层氟橡胶手套,长度≥30cm,覆盖袖口)防腐蚀渗透,尤其操作阀门、工具时
脚部耐酸碱防化靴(高筒,靴筒高度≥38cm,鞋底防滑且耐强碱性)防止地面泄漏液浸泡脚部,避免滑倒


注意:穿戴后需检查装备完整性(如手套有无破损、面罩密封是否良好),严禁穿戴化纤衣物(次氯酸钠会氧化化纤,可能引发燃烧)。

2. 泄漏控制:分 “小泄漏" 和 “大泄漏" 针对性处理

(1)小泄漏(泄漏点明确,如管道接口、阀门填料函,泄漏量<50L)
  • 优先 “带压堵漏":若泄漏点为管道法兰或阀门,可使用耐酸碱堵漏胶棒(如环氧树脂基堵漏胶)直接封堵,或用 “不锈钢卡箍 + 耐腐垫片" 压紧泄漏处;

  • 若无法带压堵漏,需先排空泄漏管道内的次氯酸钠(通过排污阀排至中和池),再更换损坏的密封件(如法兰垫片需用耐碱橡胶垫,禁止用石棉垫);

  • 泄漏液处理:用干沙土或吸附棉(耐酸碱型) 覆盖泄漏区域,吸收残液(禁止用清水直接冲洗,避免次氯酸钠扩散污染),吸收后的沙土 / 吸附棉需装入耐腐蚀密封桶,标记 “危险废物" 待后续处理。

(2)大泄漏(泄漏点为储罐本体裂缝、底部排污阀断裂,泄漏量>50L)
  • 第一步 “筑堤拦截":用沙袋在泄漏区周围筑高 30-50cm 的围堰,防止泄漏液扩散至雨水井、下水道或土壤(若泄漏液已流向水体,需立即在下游设置吸附坝,投放耐酸碱吸附棉);

  • 第二步 “中和处理":待泄漏量稳定后,向围堰内缓慢加入稀盐酸(10%-20% 浓度)或柠檬酸溶液,边加边用 pH 试纸检测,将 pH 值调节至 7-8(次氯酸钠呈强碱性,中和后可降低腐蚀性),注意避免剧烈反应(需缓慢滴加,防止溅出);

  • 第三步 “残液清理":中和后的液体用耐腐泵抽至专用废水处理池(禁止直接排放,需符合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GB 8978-1996),残留的固体杂质(如中和生成的盐类)用耐腐蚀铲子收集,装入密封桶标记为 “危险废物"。

(3)特殊情况:泄漏伴随氯气挥发(有刺激性气味、人员出现呛咳)
  • 立即启动区域通风系统(如轴流风机,风向需吹向无人区域),降低空气中氯气浓度;

  • 人员需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(SCBA) (普通滤毒盒无法防护高浓度氯气),禁止仅用防毒面罩;

  • 若氯气浓度较高(检测仪显示>1mg/m³),需组织下风向人员紧急疏散,疏散距离≥50 米,并联系消防部门使用 “雾状水" 稀释氯气(雾状水可降低氯气扩散速度,禁止用柱状水直射,避免次氯酸钠飞溅)。

三、人员受伤应急处理(先救后治,避免延误)

若处置过程中出现人员接触泄漏液或吸入氯气,需立即按以下步骤急救,同时送医:


  1. 皮肤接触: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,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≥15 分钟(若为面部皮肤,需撑开眼睑冲洗眼睛),冲洗后涂抹弱酸性中和剂(如 3% 硼酸溶液),禁止揉搓皮肤;

  2. 眼睛接触:立即翻开上下眼睑,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持续冲洗≥20 分钟,冲洗时头部偏向一侧,避免冲洗液流入未受伤眼睛,冲洗后立即佩戴护目镜,送医检查角膜损伤情况;

  3. 吸入氯气:立即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处,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,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,需给予吸氧(禁止口对口人工呼吸,避免救援人员吸入氯气),若出现呼吸停止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送医。


送医提示:需告知医生 “患者接触次氯酸钠(浓度),或吸入氯气",便于医生针对性使用解毒剂(如吸入氯气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缓解呼吸道损伤)。

四、后续处理(防止二次风险 + 溯源改进)

  1. 泄漏设备检修与评估
    • 待泄漏控制后,对储罐及相关管道进行全面检查:若为罐壁腐蚀穿孔,需检测储罐壁厚(如超声测厚),评估是否需要更换;若为阀门、垫片损坏,需更换为耐酸碱材质(如阀门用衬氟球阀,垫片用氟橡胶垫);

    • 检修完成后,需进行水压试验或气密性试验(试验压力为正常工作压力的 1.2 倍),确认无泄漏后,方可重新投入使用。

  2. 危险废物处置
    • 吸收泄漏液的沙土、吸附棉、中和后的残液,需交由有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置,禁止随意丢弃或混入生活垃圾(次氯酸钠属于 “HW35 废碱类危险废物",需符合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》GB 18597-2001)。

  3. 事故溯源与改进
    • 分析泄漏原因:是设备老化(如储罐衬里破损)、操作不当(如阀门未关紧)还是维护缺失(如未定期检查密封件);

    • 针对性改进:如延长设备巡检周期(每周检查储罐焊缝、阀门)、加强操作人员培训(应急处置流程)、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(如堵漏胶、吸附棉、正压式呼吸器)。

五、关键禁忌(避免处置不当加剧风险)

  1. 禁止用清水直接冲洗泄漏液(会导致次氯酸钠扩散,增加污染范围);

  2. 禁止将泄漏液与酸类物质(如盐酸、硫酸) 混合(会反应生成剧毒氯气,危及人员安全);

  3. 禁止无防护人员进入警戒区(即使泄漏量小,次氯酸钠的强腐蚀性也可能造成皮肤灼伤);

  4. 禁止在泄漏区使用非防爆电器(如普通手电筒、手机),若环境中氯气浓度较高,需防止电火花引发氯气爆炸(氯气与空气混合浓度达 10%-25% 时遇火源会爆炸)。


综上,次氯酸钠储罐泄漏的应急处理需 “快速控源、科学防护、分级处置",既要避免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,也要通过后续改进预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。


扫码加微信

TEL:13566065402
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