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酸钠(尤其是高浓度溶液,如 30%-58% )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显著下降,当温度低于其 “饱和温度阈值" 时(例如 30% 溶液约 15℃、58% 饱和溶液约 58℃),极易析出白色晶体,导致储罐出口堵塞、泵体损坏,甚至因晶体膨胀撑裂储罐。因此,设计时需围绕 “控温稳定、优化流动、预防沉积" 三大核心,采取针对性防结晶措施:
温度是乙酸钠结晶的最关键诱因,需通过 “加热 + 保温 + 监测" 形成闭环控制,确保罐内溶液温度始终高于其饱和温度(通常需预留5-10℃安全余量,例如 30% 溶液需控制在 20℃以上,58% 饱和溶液需控制在 65℃以上)。
不同材质储罐导热性、耐高温性差异大,加热方式需避免 “局部过热损坏材质" 或 “加热不均导致局部结晶":
保温是维持温度稳定的关键,需覆盖储罐整体(含进出口管道、阀门、泵体),避免局部散热过快导致结晶:
保温材料选择:
优先选聚氨酯泡沫(导热系数低,约 0.024W/(m・K),耐弱碱、防水),或岩棉(成本低,适合常温以上场景,但需加防水外保护层,防止吸潮失效);
保温层厚度:
根据环境温度计算(例如北方冬季室外储罐需 50-80mm 厚,室内储罐 30-50mm 厚),确保罐内温度波动≤±2℃/24h;
重点部位强化:
储罐进出口管道、阀门、泵体需单独做 “加厚保温 + 伴热带",这些部位是热量流失最快、最易结晶堵塞的区域(例如阀门内部若结晶,可能导致开关失效)。
需实时监测罐内溶液温度,避免人工监控滞后导致结晶:
即使温度控制到位,若溶液长期静止,仍可能因局部浓度不均(如底部溶液因重力轻微浓缩)析出微量晶体,需通过结构设计促进溶液流动,防止晶体沉积。
对于容积≥5m³ 或浓度≥40% 的储罐,必须加装搅拌系统,防止溶液分层、局部浓缩:
对于无搅拌器的小型储罐,可通过 “外部循环" 实现溶液流动:
除硬件设计外,需通过 “操作规范 + 应急处理" 进一步降低结晶概率,确保长期稳定运行。
乙酸钠溶液若长期接触空气,会因水分挥发导致浓度升高(间接增加结晶风险),需做好密封与呼吸平衡:
若因意外导致局部结晶,需便于快速清理,避免结晶堆积扩大:
综上,乙酸钠储罐防结晶设计的核心是 “温度控制为根本,结构优化为辅佐,操作维护为保障"。需根据溶液浓度、储存环境温度、储罐材质等实际情况,优先确保温度稳定在安全范围,再通过优化流动、预留应急措施,最大限度降低结晶风险。